你累了嗎?!幹細胞可從根本改善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

2022-6-27 

「最近怎麼睡都睡不飽,起床後還是很疲倦」;「突然記憶力變差,注意力無法集中,常有腦霧」;「好多不同地方的關節和肌肉痠痛,很困擾」… 發生這些症狀,到醫院做了一堆檢查還是沒辦法找出病因,你可能是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…



[什麼是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]


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,簡稱CFS)的定義是排除所有可能造成疲勞的慢性病因(例如癌症、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等),而發生持續或間斷的疲勞感達到六個月以上,而且無法因休息而獲得改善,進而可能影響到病人的工作、生活或學業,甚至到了被迫停頓的程度。

美國CDC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制定了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的診斷標準:
排除其它疾病的情況下疲勞持續六個月或者以上,並且至少具備以下症狀中的四項:
1)短期記憶力減退或者注意力不能集中
2)咽喉疼痛
3)頸部或腋窩淋巴結觸痛及疼痛
4)肌肉痠痛
5)無紅腫的關節疼痛
6)新發生的頭痛或原有頭痛的程度加重
7)睡眠後精力不能恢復
8)長時間動腦或勞力活動後,連續24小時以上全身疲勞

目前醫學界尚未找到最源頭引發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的單一因子,也還沒有被普遍接受的診斷標準,包括從抽血檢查、腦部電腦斷層掃描等,都無法找出有力且直接的相關證據,只能靠醫生的經驗與病人描述的病史來做判斷。也由於診斷困難,在臨床上有超過90%的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患者被誤診為神經衰弱、荷爾蒙失調、或憂鬱症,而延誤了治療。

任何人都可能出現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,但臨床上發現以40~60歲的人群較為普遍;成年女性遠多於男性;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的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患者尚未被診斷出來。

目前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並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,使用藥物主要是用於消除臨床症狀以提高生活品質、恢復社會功能;此外,還有各種放鬆療法、運動療法,以及平衡膳食、補充維生素、礦物質、必需胺基酸等,但所得到的療效不一。

[幹細胞可從根本治療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]


幹細胞是人體的起源細胞,具有「歸巢」特性,會偵測人體的微環境,並前往受損組織進行修復。尤其是間質幹細胞,具有多項分化、組織修復、調節免疫平衡的能力,對許多疾病都有良好的調節效果。

幹細胞兩大功能:
1.修復受損組織
幹細胞對人體各組織具有強大的修復功能,可促進受損部位的細胞再生,增強細胞活性。
2.調節組織微環境
幹細胞透過旁/內分泌機制分泌各種細胞激素,發揮免疫調節和補充營養等作用,提高免疫力。

在國際上,有實驗已證實,間質幹細胞對於改善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相關症狀有非常正面的效果。一項刊登在美國《核子醫學雜誌》上的研究,調查了9例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患者(平均年齡38.4歲)和10例健康人(平均年齡39.1歲)的腦內發炎狀況。
結果發現,與健康人相比,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患者腦內的丘腦、中腦、腦橋、海馬區、杏仁核等部位均有大範圍發炎,而且發炎程度越嚴重,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的症狀也越嚴重。這說明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與腦部發炎有緊密的關係。
發炎環境會導致大腦功能衰退,大腦功能衰退會導致記憶力下降,而幹細胞移植後,其歸巢特性可到達免疫細胞聚集的發炎部位,對組織微環境進行修復,改善組織器官的發炎情形。

在臨床上,有許多研究透過大量臨床觀察來驗證了幹細胞回輸改善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的效果及安全性,研究過程選用“疲勞乏力、睡眠品質差”這兩個可量化的典型症狀作為評估指標。
研究發現,經過幹細胞注射能提高身體抗疲勞的耐力,對於提高睡眠品質也有顯著的效果且無不良反應。


[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有解方了!]


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是一種病因不明、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發生的疾病,間質幹細胞會根據人體的微環境進行歸巢,並通過相關機制對受損組織進行修復,未來將成為從根本來治療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的新選擇。


參考資料:
[1]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, Search date November 2013, Anthony J. Cleare, Steven Reid, Trudie Chalder, Matthew Hotopf, and Simon Wessely
[4] MSCs and Inflammatory Cells Crosstalk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Concerted Actions for Optimized Resolution Driven by Energy Metabolism, RESTORE, University of Toulouse, UMR 1031-INSERM, 5070-CNRS, Etablissement Français du Sang-Occitanie (EFS), Université Paul Sabatier, Toulouse, France
[5]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June 2014, 55 (6) 945-950 doi: 10.2967/jnumed.113.131045


聯絡我們


上一篇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