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累了吗?!干细胞可从根本改善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

2022-6-27 

「最近怎么睡都睡不饱,起床后还是很疲倦」;「突然记忆力变差,注意力无法集中,常有脑雾」;「好多不同地方的关节和肌肉痠痛,很困扰」… 发生这些症状,到医院做了一堆检查还是没办法找出病因,你可能是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…



[什么是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]


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,简称CFS)的定义是排除所有可能造成疲劳的慢性病因(例如癌症、自体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等),而发生持续或间断的疲劳感达到六个月以上,而且无法因休息而获得改善,进而可能影响到病人的工作、生活或学业,甚至到了被迫停顿的程度。

美国CDC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制定了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的诊断标准:
排除其它疾病的情况下疲劳持续六个月或者以上,并且至少具备以下症状中的四项:
1)短期记忆力减退或者注意力不能集中
2)咽喉疼痛
3)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及疼痛
4)肌肉痠痛
5)无红肿的关节疼痛
6)新发生的头痛或原有头痛的程度加重
7)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復
8)长时间动脑或劳力活动后,连续24小时以上全身疲劳

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最源头引发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的单一因子,也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,包括从抽血检查、脑部电脑断层扫描等,都无法找出有力且直接的相关证据,只能靠医生的经验与病人描述的病史来做判断。也由于诊断困难,在临床上有超过90%的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患者被误诊为神经衰弱、荷尔蒙失调、或忧郁症,而延误了治疗。

任何人都可能出现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,但临床上发现以40~60岁的人群较为普遍;成年女性远多于男性;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的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患者尚未被诊断出来。

目前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并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,使用药物主要是用于消除临床症状以提高生活品质、恢復社会功能;此外,还有各种放松疗法、运动疗法,以及平衡膳食、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、必需胺基酸等,但所得到的疗效不一。

[干细胞可从根本治疗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]


干细胞是人体的起源细胞,具有「归巢」特性,会侦测人体的微环境,并前往受损组织进行修復。尤其是间质干细胞,具有多项分化、组织修復、调节免疫平衡的能力,对许多疾病都有良好的调节效果。

干细胞两大功能:
1.修復受损组织
干细胞对人体各组织具有强大的修復功能,可促进受损部位的细胞再生,增强细胞活性。
2.调节组织微环境
干细胞透过旁/内分泌机制分泌各种细胞激素,发挥免疫调节和补充营养等作用,提高免疫力。

在国际上,有实验已证实,间质干细胞对于改善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相关症状有非常正面的效果。一项刊登在美国《核子医学杂志》上的研究,调查了9例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患者(平均年龄38.4岁)和10例健康人(平均年龄39.1岁)的脑内发炎状况。
结果发现,与健康人相比,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患者脑内的丘脑、中脑、脑桥、海马区、杏仁核等部位均有大范围发炎,而且发炎程度越严重,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的症状也越严重。这说明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与脑部发炎有紧密的关系。
发炎环境会导致大脑功能衰退,大脑功能衰退会导致记忆力下降,而干细胞移植后,其归巢特性可到达免疫细胞聚集的发炎部位,对组织微环境进行修復,改善组织器官的发炎情形。

在临床上,有许多研究透过大量临床观察来验证了干细胞回输改善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的效果及安全性,研究过程选用“疲劳乏力、睡眠品质差”这两个可量化的典型症状作为评估指标。
研究发现,经过干细胞注射能提高身体抗疲劳的耐力,对于提高睡眠品质也有显着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。


[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有解方了!]


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是一种病因不明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疾病,间质干细胞会根据人体的微环境进行归巢,并通过相关机制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復,未来将成为从根本来治疗「慢性疲劳症候群」的新选择。


参考资料:
[1]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, Search date November 2013, Anthony J. Cleare, Steven Reid, Trudie Chalder, Matthew Hotopf, and Simon Wessely
[4] MSCs and Inflammatory Cells Crosstalk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Concerted Actions for Optimized Resolution Driven by Energy Metabolism, RESTORE, University of Toulouse, UMR 1031-INSERM, 5070-CNRS, Etablissement Français du Sang-Occitanie (EFS), Université Paul Sabatier, Toulouse, France
[5]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June 2014, 55 (6) 945-950 doi: 10.2967/jnumed.113.131045


联络我们


上一篇 下一篇